【毕业生故事展】一趟没有抢救的救护车
2019-06-03 来源: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

一趟没有抢救的救护车

第一临床医学院 冯家明


这是发生在我人生第一次见习时的故事。

那是发生在一个区级市的炎热夏天里的故事,一个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故事。

2017年7月10日,12:30,内二科的电话响起,门诊主任告诉住院部收了病人。我匆匆赶过来,跟随着带教,第一次看到A女士。A女士三天前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腹痛,呈持续性绞痛,无放射至他处,伴有恶心呕吐,板状腹,拒按,大便两天未解,小便正常。

“师弟,你觉得像什么?”带教边翻病历边问我,“恩,肠梗阻,胆囊炎都有可能,胃炎不太像 ,不过支持的资料还不是很够,最终是啥还是难说。”我想了想答到。“恩,护士先帮她安排床位转床。”带教说道。接过带教手里的病历,一个数字振了振我的心,“91岁”。

在查体的时候,她的儿子很是焦虑。她儿子,暂且称他为B先生,约莫65岁上下,一身暴晒下的黝黑皮肤,黄褐色的上衣在他肤色的衬托下仿佛显得更加的褪色,下身棕灰色的裤子沾了点点的污渍,一位典型的户外工作者造型。查体之后,并没有得到更多明确的体征,还需要进一步检查才能明确诊断。

结合影像检查,A女士很有可能是胃肠穿孔。我心里咯噔一下,胃肠穿孔,急腹症里面可以算得上是随时拿人命的一种。我们马上邀请外科会诊,外科值班医生前来会诊。在进行体查和查阅相关的临床资料之后,外科医生对B先生说“A女士这是胃肠穿孔的了,这是需要手术治疗的,但她现在的身体状况不太好,再加上她的岁数已经很大,手术的风险会十分的大。这台手术能不能下得了台这个先别说,能不能上台也很难说。你们家属慎重考虑下吧。”B先生若懂非懂地点下了头,但他还是很有礼貌地说到“好的,谢谢你。我们会考虑了。”外科值班医生返回了科室,“你们考虑下吧,期间病人有什么不舒服的话就叫护士吧。”带教交代完之后,我们便返回了办公室继续处理日常的工作。

“老师,如果胃肠穿孔不做手术的话,还有其他治疗方法么?”我问道,“没有,这是一个非常凶险的急腹症,如果不及时手术的话,很可能会夺去患者的性命。”“那像A女士这样的情况的话,做手术的风险应该很大吧”“恩,是的。”“那能怎么办?”“没有什么办法,要不可以考虑下送去市一(市级第一人民医院)吧,不过那边的处理方法也是一样的,重点还是要看病人自己本身,其实与其再花时间把她送到市里的医院的话,不如在这里就把手术做了。哎,不过,这也许就是人的命吧。”

07-10,16:30。B先生来到办公室,他对带教说“医生,我们商量过了,决定不做手术。”“恩”带教仿佛已经预料到他会这么说,“老人家岁数这么大了,这种事情也是预料之中了。”“医生,有件事不知能不能拜托下?”“恩,你说吧”“我们家里住得有点距离,老人家现在这样的情况,我们也很难自己回去,医院这边能派台车帮忙送她回去?钱那方面我们可以照出的。”“恩,行,我看下能不能帮你联系到车,毕竟如果医院比较忙的话,是比较难派车的。”带教说到。

16:45,B先生的请求得以批准,带教为A女士肌注曲马多注射液及盐酸多巴胺注射液后,对我说“师弟,这趟救护车你来跟吧。”我点了点头.。

那一天的天气非常得好,阳光普照,万里无云,是那种让人心情愉悦,很适合一家老少外出游玩的天气。初来到陌生的城市见习,对这里的路况一点也不熟悉,一点也不知道A女士的家到底在哪里,也不知道这趟车会开多久。在我的印象里,一般救护车是奔波在抢救病人生命的路上的,而这趟却不是。但这趟车对我的触动刻骨铭心...

在这趟车上,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中医中所讲的“厥冷”,A女士的四肢是冰冷的,在这炎热的夏天里,是多么的突兀。而在这趟车中,我的内心是很紧张的,“万一A女士在车上心脏骤停的话我应该怎么办?”“如果她出现了其他症状我应该如何处理?”种种的想法在我脑海里回荡。我紧紧地盯着A女士胸部那微弱的呼吸起伏,生怕如果一不留神,这个起伏会消失掉一样。夹在她拇指上的脉氧仪的数值已经掉到一个令人担忧的数字,但除了加大她供氧的速度以外,我们在这简陋的救护车上无事可做。不知是止痛药的药效减弱了,还是她的腹痛加剧了,A女士时不时地发出痛苦的呻吟,她的手紧紧得握住护士的手。这双将近走过一个世纪的手,在这温暖的阳光下,是多么的苍老,失去弹性的皮肤,清晰可见的肌腱与皮下瘀斑。坐在一旁的B先生,沉默无言,充血地眼眶使他看上去更加地苍老。

这趟路程没有持续很久,A女士所在的村庄离医院20分钟的车程,但在区级市里面,已经到达了挺远的郊外了。经过村口的牌坊,是村里最宽敞的路,初始,不少摩托车从救护车旁挤过,但渐渐地,这条路仅留得救护车一台通过,每遇来车,一方务必倒车或者寻找巷子导入。就在这样的小路里停停行行约莫一刻钟后,我们到了A女士家所在的小巷,她住在这条小巷的最尾端。小巷是个小斜坡,很窄,推车床的我们只能走在路两旁凹下去的排水沟里,再加上路面象征性地铺了的那层凹凸不平的水泥,这段路程十分的颠簸。

A女士所住的是一间红砖砌成的小房子,屋顶是用铁皮铺成的。红砖斑斓缺损,稀稀疏疏地青苔覆盖其上。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一样,屋子里面唯一有电是那盏昏黄的电灯。老式房子的门口很小,门槛很高,车床进不去,B先生把A女士抱进屋,在B先生的衬托下,卷缩成一团的A女士是那么的瘦小。撕开胶布,取下针头,带走输液袋,我们的工作就完成了,没有过多的停留,也不敢过多的停留。离开屋子,走到那小小的窄巷里,头顶是那蓝蓝的天。“谢谢你们。”B先生的声音在背后响起,心底叹了口气,转身朝他点了点头。红砖屋是小巷的终点,也是A女士的终点。

“谢我们什么呢?”我坐在回程的救护车里想到,“可我们什么都没做了呀。”太阳渐渐西沉,余霞铺满了整个天空。

这件事让我思考了很多,从A女士入院到出院回家,五个小时不到,可是对于她和她的家人来说,这是生活颠倒的五个小时,原本以为只是一个稍微严重点的腹痛,却没想到是将要夺取老人家性命的疾病,而医生们却无能为力。

这是医学的无奈......

那怕书本上告诉我们对于种种的疾病要怎么办,但在现实中种种的因素却在阻止着我们去执行,患者的经济情况,医院的设备,当地的风俗等等。就像A女士这样的情况,除了诊断治疗之外,我们医生还能做什么?难道除了这两样能力以外,我们医生就一无是处么?生命是一条直线,由出生指向死亡。我们医生的工作延长了这条直线,但却没有把这个终点抹去,我们所遇到的病人,可能即将到达这个终点,此时此刻,我们该做什么?一句简单的安慰?一剂止痛药?书本里教会我们如何治病,但没有告诉我们无能为力时要怎么做?我想,无能为力时的我们,应该放下我们医生的外表,做回一个简简单单的人,通过人文的关怀,去陪伴,这就属于医学人文的内容,一个常被我们忽略的学科。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医生本人的,而不是客观环境的。所以不管我们是在三甲还是社区,只要我们和病人接触了,我们的人文关怀与思想就开始体现了。教科书上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名技术合格的医生,但我们未必是一位合格的陪伴者,所以,我们需要更加到位的医学人文教育。

阿图葛文德曾说过“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。”前者来着于课堂与书本,后者则来着于生活与临床。

医学的道路依旧很长,未来的我们仍需要继续的学习,继续向前。




热点动态